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

現實中的黑色止血鉗



日劇的《黑色止血鉗》,在劇中透露出在醫院裡生存的醫生,到底是救人技術的提升重要,還是研究論文的點數重要這個很黑暗的問題;雖然最後這把黑色止血鉗的故事真相大白,但是天秤兩端的現實問題,永遠各執一方,依然存在。

醫生的使命是救人,但是將不斷精進的技術化為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的論文,能傳承給更多的醫生,再讓得到知識的醫生們再向上提升,又能救更多的人,這件事看起來是很合理的。問題出在累積點數能提升自己的地位這類機制,讓許多人在彼此競爭、追逐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。

在醫界才有這種狀況嗎?當然不是,學術界、產業界,比比皆是。

以前覺得這些離我太遙遠,我沒有科學背景,也不是搞學術研究的;但在大數據的時代,人人都像著了魔,越來越多人在乎數字與統計,漸漸的我有種本末倒置的感覺。組織裡進了一批搞統計研究的人,原本是希望她們的統計分析研究能幫助我們在前線能應用,或者給我們一些解決方案,但做了什麼建設沒有,幾年下來,我並沒有感受到幫助。

剛開始,聽她們的報告,看到充滿各種圖表和華麗圖片的PPT,瞬時的確會被迷惑,好像頭頭是道;事後仔細想想,不過就是導果為因、虛晃一招嗎?突然有種被騙的感覺,但是因為自己也沒有學理基礎,要說出個所以然也辦不到,索性也就不以為意。但更甚者,有不少的研究計畫或是論文發表,在審核過程中遭到刁難,但若掛上某些人的名字,便能一路平順,若有幸能抵達終點,被刊登在期刊上,有人搭了個便車累積了點數、研究數量,甚至名聲;看似巧取,實則豪奪。說到底,和《黑色止血鉗》所描述的實況也是不謀而合。

如果說,這是學術界的必要之惡,那惡性循環也是必然,在追逐的目標之後,一定有更多的弊病和犧牲;我疑惑的是,在一個NGO組織裡,也要這樣盡其所能的利用和強取,而且將公共資源盡為囊中之物,那麼對大部份在組織裡苦幹實幹的基層人員來說,甚至組織本身來說,是件可悲也不道義的事。

做一個普通人的醫生吧,在乎的就是病患的生命,其他的什麼都不重要。如果有象徵這個意義的黑色止血鉗出現,照目前道德式微的風氣,也不敢期待能有什麼改變;大家在崗位上盡好自己的本分,做出最大的貢獻,已然是一個夢想。




2018-08-05@紅樹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向永遠的執行長張英二先生致敬 

自一趟長途旅行玩回來後,時間感一直很模糊。尤其在聽聞二先生的事時,突然回憶片片段段、時空顛顛倒倒交錯撲來,好幾天都帶著惆悵上班、下班。 前執行長張英二先生,是我在職 28 年餘之間,任期長且與我互動密切的長官之一。他在退休後,擔任協會的副理事長,為無給職,一年總有一、兩次的會議機...